经济转型

根据国内生产总值(2021年为582亿欧元),克罗地亚是东南欧最强的经济体之一,并且超过了一些其它欧盟成员国的经济。社会主义制度崩溃以后,克罗地亚正在向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型,特别是工业生产方面。

在奥匈帝国时期,尽管当时是工业兴起时代,但克罗地亚的经济仍以农业为主。国内资本有限,以奥匈资本为主,自然资源(森林)和农产品加工是克罗地亚经济的基础。交通运输(主要是铁路)的发展促成了第一批重要工业中心城市(里耶卡、萨格勒布、奥西耶克、卡尔洛瓦茨、锡萨克)的出现。克罗地亚成为南斯拉夫国家的一部分后,工业发展的条件变得更加有利,受到海关保护的市场也更广阔,从而和斯洛文尼亚一起成为了当时最发达的地区。

1891年在萨格勒布举办的农林展是19世纪末展示克罗地亚经济概况的重要展览会。
克罗地亚国家银行是负责确定和执行货币和外汇政策、发行纸币、监管商业银行和整体金融交易系统的中央国家银行。
克罗地亚库纳(ISO代码HRK),1994–2022年的国家货币。貂皮(克罗地亚语kuna)在中世纪是一种货币工具,13世纪貂的形象开始出现在钱币上。2023年1月1日,克罗地亚引入欧元作为法定货币。

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在社会主义经济框架内,工业化进程加快,经济落后的农业区也得到发展。与其它东欧国家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相比,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制度更具体、更特别,并更有活力。在这种制度下,通过国有化把国有财产转为社会所有。企业的主要管理机构是工人委员会,工人通过它至少在形式上可以自由决定生产和分配。当时南斯拉夫和克罗地亚的经济都属于欧洲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,1953年至1963年是经济增速最快的时期。但从70年代开始,增长速度开始放缓,80年代出现了经济危机的迹象,特别是很高的通货膨胀率。尽管如此,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仍然是南斯拉夫经济最发达的共和国,尤其是在农业、工业生产、建筑、石油工业、造船和旅游业等领域。

南斯拉夫解体后,克罗地亚的社会主义半市场经济开始转变为私有制和开放市场经济。然而,由于战争对克罗地亚的影响和根据国防需要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,这一转变过程变得困难重重。战争也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,1999年估计为371亿美元(国内生产总值的160%),从而影响了经济转型和私有化的进程。此外,从以前的社会公有制到国有制,再到私有制的转变过程中,都是在国家代表和一些商业精英之间进行的,并没有实际产生企业购买或投资行为。经济制度转型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许多的负面影响:人口贫困化、腐败、高经济犯罪率、以及企业制度的破坏等问题。

2000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
2021年克罗地亚和其它一些欧盟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
2021年东南欧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

1991年12月底,克罗地亚第纳尔(dinar)作为临时国家货币,1994年正式使用库纳作为新的国家货币。1993年10月,克罗地亚开始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缔结备用协议,1994年,获得了世界银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第一笔贷款,缓解了国内的经济形势,但同时也导致了国家债务不断增加。在克服了战争带来的直接困难后,克罗地亚进入了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的阶段。最高年增长率(5.2%)出现在2002年,200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更是恢复到了战前水平(248亿美元,1990年)。这种经济高增长趋势一直持续到2008年,随后出现下降和停滞,这主要是由世界经济衰退造成的。2015年,克罗地亚经济开始从衰退中复苏,并再次实现增长趋势,国内生产总值也在不断增加。2021年,在由冠状病毒疫情引起的危机中复苏,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13.1%,实现历史新高。

90年代末,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相似,克罗地亚的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最大(59%)、其次是工业(32%)和农业(9%)。后来,服务业的比重不断增加,农业的比重不断减少,比如,2017年,服务业占比70%,工业占比26%,农业占比4%;2021年,服务业占比69.2%,工业占比27.3%,农业占比3.5%。

就业人数最多的是加工业、公共服务业、教育、贸易、医疗保健和旅游业。2021年12月的失业率为7.6%。